上週日是Tooth Faerie實體讀書會第三輪的開始,我們討論的主題是「口掃的邊緣清晰度」。
猶記前年的口掃瘋狂讀書會我們整理了約四十幾篇論文(我們的會員醫師太厲害了),當時對於口掃的整體與局部精準度已有概貌的了解。根據討論局部精準度的文獻,我們知道:口掃數位流程的局部精準度已跟傳統流程一樣準,有的甚至更好!
然而這些實驗幾乎都是在口外完成,掃描角度不受限、沒有口水、沒有血水、支台齒修磨設計也是容易取得的牙齦上邊緣,臨床上實際的狀況可比這難處理得太多了!比如說下圖拆完牙套後牙齦邊緣比較深(圖一),修磨完數位印模的邊緣相當不清楚(圖二)。


研究發現
在上次收集的一大堆探討口掃準不準的論文裡面,有一篇特別的研究吸引了我的目光。這篇於 2017 年刊登在 Journal of Dentistry 的論文想了解不同因子對於口掃模型邊緣解析度的影響,它提到了如果影像資訊不足,原本尖銳的邊緣弧度經運算後可能會變得圓滑(圖三),這種不清晰的邊緣會使得技師不容易判別真正的支台齒邊緣,進而影響假牙的密合度。

實驗中討論到支台齒equigingival margin 比 supragingival margin不清楚(圖四)。

臨床討論
那麼 equigingival 或 subgingival margin 到底要怎麼處理才會得到清楚的口掃邊緣影像呢?在讀書會中我們討論到幾種方法:
- 排開軟組織 ( gingival retraction ) :塞排齦線、使用橡皮帳
- 切除軟組織 ( soft tissue removal ):使用高速手機鑽針(鑽石鑽針或是 soft tissue trimmer )、雷射或電燒

要排多少?
經過一連串的討論與分組實測後,我們知道排齦的必要性。我們的下一個問題是:究竟排齦需要排開多少?
陳鉉醫師和我事先做了一個小實驗。我們用不同厚度的 disc ( 0.25 mm 及 0.5 mm )製造出不同的寬度的溝,並使用 Omnicam 口掃後分析轉角的角度。 結果顯示 0.5 mm 的轉角幾乎都在 90 度左右,而 0.25 mm 的轉角則從 128 – 141 度都有(圖七)。可以粗略的說,排齦至少要排開 0.25 mm。而這個大小在臨床上怎麼判斷? 你可以拿起你的排齦刀用 crown guage 量看看前端厚度,這個寬度或許可作為臨床排齦量的參考(哈我們診所的排齦刀剛好是 0.25 mm )。

病例
最後這個病例因為病人不考慮牙冠增長術我們選擇用二極體雷射切除牙齦,止血效果也相當良好。(圖八)

排齦處理後後口掃模型的邊緣變得清晰很多,技師也更容易圈選正確的邊緣。

結語
影響口掃模型邊緣精準度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邊緣的位置。當支台齒邊緣較低時,建議要排出足夠的空間讓口掃機可以取得足夠影像,得到清晰的口掃邊緣。
特別感謝
這篇文章是由參與 Tooth Faerie 讀書會醫師的貢獻而產生,感謝大家熱情討論、參與測試與不吝分享臨床技巧。
Doris Chang (張維庭) is a lecturer at CEREC Asia and the current leader of the Tooth Faerie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