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 IDS 就有不少下顎運動追蹤系統 ( 以下簡稱 JMT 系統 ),這次的沒有太多新的廠商投入,但各自都加強了軟體的介面、功能,也做了更多整合。想運用 JMT 的資料進行修復體的設計,變得越來越輕鬆,也越來越多系統可以做到。
系統介紹
Modjaw
上屆 IDS 的大黑馬,原因是因為不用拍 CT 即可記錄下顎運動;截至今日,仍是少數能做到的系統。兩年來 Modjaw 做了不少更新,包括自動測量咬合參數,如 bennett angle 等等。另外,以前只能將運動軌跡合併成為 Functional generated pathway (FGP),匯出一個不會動的 .stl 檔案,再匯入設計軟體當參考,今年更可匯出 .xml 檔案,也就是可以將會動的顎間運動紀錄匯入設計軟體,在每個不同的顎間位置來調整咬合。

Zebris
在 IDS 會場上,如果沒有創新的東西通常就會冷冷清清。兩年前 Zebris 的攤位看起來就有點死氣沉沉,因為很久沒有新的產品。但今年可厲害了,除了本來的超音波定位系統,今年新出了 optic 版本,下顎的物件從笨重的超音波發射器變成小小的三角形,掛在胸前的小盒子也不再需要了。舊版和 SICAT Function 幾乎一樣,新版變得輕巧多了。也有幾家廠商的產品貼了 Zebris 的牌子,可以說今年表現亮眼。而 Zebris 也可以匯出 .xml 檔案,再匯入設計軟體。


圖三 、 展場中有數家廠商都貼了 Zebris 的牌,Ceramill 就是其中之一。
3 shape
兩年前 3 Shape 公佈可以用口掃機紀錄動態咬合的消息,當時只有示範的影片,如今最新的版本真的做到了!掃完上顎、下顎與靜態咬合後,可以再請病人往前後左右磨磨牙齒,紀錄動態咬合,再用來設計修復體。而我稱之為動態咬合紀錄,而非 JMT 的原因是以口掃機紀錄下顎運動,需同時掃到上顎、下顎足夠的範圍,因此嘴巴張大一些就無法記錄了。此外,以口掃機的小範圍紀錄動態咬合,若要做全口重建或顳顎關節診斷,精準度仍會受到質疑。無論如何,這項創新對於局部修復應該是很有幫助的。
SICAT Function
Dentsply Sirona 的 SICAT Function 並沒有太大的更新,畢竟原來就已經整合的很完整了。JMT 的紀錄可以診斷 TMD,也可用來設計修復體,做全口重建。如果 CBCT 拍攝的容量較小無法拍到 condyle,軟體也能自動計算出 condyle 的位置。
Planmeca
Planmeca 的部分和四年前大致相同,利用 CBCT 機器上的相機進行定位,並記錄下顎運動。目前只能當作 TMD 的診斷工具,仍無法整合進入設計軟體。
JMT 與 CAD 整合方式
JMT 的資訊除了顳顎關節的診斷,對於我們臨床醫師很重要的是能拿來設計修復體,減少臨床的調整與患者適應時間,以下兩種方式是目前可行的 workflow:
整體趨勢
- 光學定位蓬勃發展:相較於以往大都使用超音波或磁力來定位及追蹤,光學定位似乎是個趨勢,目前大部分的系統都朝這個方向發展。
- 將 JMT 得到的資料和 CAD 做更緊密的整合:只把 JMT 資訊當成診斷工具,已無法滿足大家;因此各個廠商都把 JMT 和 CAD 連接得更順,畢竟用患者真實的下顎運動來設計修復體,理當比使用咬合器更準,當然也比只看靜態咬合好得多。
結語
對於局部修復的 case,我們可以使用虛擬咬合器來設計咬合,相當於每個 case 都放上全調節咬合器;也可以使用動態咬合紀錄 ( 3shape ) 的資訊來設計,降低臨床調整的時間。對於全口重建的 case,用 JMT 系統記錄下顎運動,或記錄想要的 VD 、 CR 位置,對於設計或臨床調整都相當有幫助。李承翰醫師在 2018 年會發表的全口重建案例,使用了上述兩種不同的 JMT workflow 來做設計,並和不使用 JMT 的組別做比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
李萌 is a member of Sweet Space Dental Clinic and CEREC Asia Training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