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開始,比較傳統與數位製程「邊緣密合度」的文獻開始大量產出,但每篇文獻結論不一。
至今,這些文獻的數量終於足夠,於是這題目的系統性回顧從2016年開始陸續出現
本篇文摘是出自JPD 2016年的系統性回顧以及統合分析(Meta-analysis),比較「傳統取模」與「數位取模」的「單顆全瓷冠」邊緣密合度表現。
原文連結: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2391316001396
Introduction
傳統取模並製造出的全瓷冠邊緣密合度介於1-161 μm,而數位製程全瓷冠邊緣密合度則介於17-181 μm,意見莫衷一是,本篇研究想以系統性回顧的方式比較傳統取模與數位取模分別在口外(in vitro)及口內(in vivo)實驗的單牙冠邊緣密合度。
Materials and Methods
本篇回顧經篩選後,共收錄8篇口外實驗及4篇口內實驗文獻,包含七套不同的口掃系統(iTero, Lava COS, Lava COS E4D, Cerec, Cercon, Digitizer DCS dental, Procera)、五種陶瓷材料(zirconia, e.max CAD, e.max Press, alumina & feldspathic ceramics)及兩種傳統印模方法(single step & two step)。
Results
整體文獻的偏誤(Bias)風險算是相對較低。

邊緣密合度結果整理成表格給大家參考。
結果顯示,傳統取模與數位取模製作之全瓷冠,其邊緣密合度並未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並且都在臨床可接受的120 μm以內。
傳統製程 | 數位製程 | |
口外實驗 |
58.9 μm |
63.3 μm |
口內實驗 | 79.2 μm (95% CI: 59.6-98.9 mm) |
56.1 μm |
以下附上文中統計出的森林圖(forest plot)
圖一. 傳統製程(口外)

圖二. 數位製程(口外)

圖三. 傳統製程(口內)

圖四. 數位製程(口內)

Discussion
傳統取模及數位取模的全瓷冠邊緣密合度都在臨床接受範圍以內。收錄文獻中使用的CEREC、LAVA C.O.S、E4D及iTERO這些口掃機雖然原理各有不同,但是其表現都能符合臨床需求。
另外,這篇研究其實有試著要用綜合回歸分析(meta-regression)來看不同口掃機或是不同贋復材料(如:二氧化鋯、E.max、氧化鋁、長石)及修磨設計是否影響數位製程牙冠的邊緣密合度,但是文獻量不夠而無法證明。未來可進一步研究。
Conclusion
傳統製程與製程取模製造的單顆全瓷冠的邊緣密合度,沒有統計上顯著差異,且皆符合臨床要求。
結語
這篇系統性回顧的結果顯示:整體來說這些數位系統已可達到臨床需求,可與傳統製程相當。但收錄的這些研究,邊緣密合度的結果其實不盡相同。
傳統製程在長時間發展與經驗累積後,醫師和技師已能控制流程細節而能得到良好的成品,如印模、翻製石膏模、製作支台齒、塗布die spacer、陶瓷製作及燒結等處理。
而同樣地,在製作CAD/CAM贋復物時也有許多會影響贋復物邊緣密合度的因素,從牙齒修磨、掃描機與掃描技巧、數位贗復物設計、設計參數、CNC車削模式及鑽針使用等等,當我們對這些細節的了解及掌握越多,越能得到理想品質的贋復物。
現在數位工具已經準備好了,那我們,準備好了嗎?
Doris Chang (張維庭) is a lecturer at CEREC Asia and the current leader of the Tooth Faerie Club.